关于春节的几个知识
又到春节了,又到了群发拜年短信成灾的时候了,今年,我收到了这一条拜年信息:
自从汉武大帝把正月初一确定为新年的开始,两千多年来我们中国人就把它作为最重要的节日,没有之一......
我不知道这是谁编的,但显然很多人相信了。
关于春节的起源,我们小时候听过“年”的故事:年是古代的一种怪兽,到春节时就要出来害人,于是人们就放鞭炮把它吓走,长此以往,就有了“过年”的习惯。
这当然是传说了,那么真正的年、春节到底是怎么来的呢?
现在公认的说法是:春节是上古时期纪念春天到来的节日,每当冬去春来,人们就要杀牲畜,祭祀祖先,祈祷来年能风调雨顺。
所以在古早年代,“春节”是立春那天的节。
在汉朝的时候,“春节”就是二十四节气里的第一个”立春“,所以说是汉武帝把正月初一定为春节,纯属是扯犊子的。
直到唐朝,才正式有过春节的记载,唐代《假宁令》里有记载“元正、冬至,各给假七日”,这里的元正就是初一。
顺便说一句,春联的出现是在五代的后蜀,第一幅春联是: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
其实,无论哪国人,把新一年开始的第一天作为节日是很通常的操作,但问题是,这新的一年应该从哪一天开始?就很复杂了。
很多人以为,“阳历”是后传入我国的,我国自己一直用的是“农历”,这是一个美丽的误会。
在元代以前,由于古人天文知识的匮乏,历法更换过多次,却始终没有一个能一直沿用的。但古人又认为天象和皇权有某种神秘的联系,哪天是一年的开始,一般是要皇帝来定的,但这种操作很不靠谱,以至于有时一年的开始甚至是在夏天。
直到元朝,郭守敬、王恂、许衡等人,用了两年的时间,第一次搞出了比较科学的历法《授时历》。
到了明代,又搞出了一个大同小异《大统历》,但这个历法用了一段时间之后,也出现了严重不准的情况,官方用这个历法预测天象经常出现严重的错误,于是,朝廷又任命徐光启来修改历法。
在那个时代,西洋科学已经通过传教士和贸易等进入了中国,于是,徐光启聘用了汤若望、邓玉函、龙华民等传教士来一起修订新的历法。
之后,在这些中外学者的共同努力下,137卷的“崇祯历书”成功问世,后称《时宪历》。
这部历法中的“交食历指”、“恒星出没表”、“南北高弧表”、“五纬诸表”等共43卷都是汤若望编著、翻译的。
但这部历法问世不久,明朝就灭亡了,在改朝换代的战乱年代,多亏了汤若望将它保存下来,清朝统治中国之后,汤若望又挺身而出,据理力争,推行《时宪历》。
要知道,在封建社会,让皇帝用前朝的历法是犯大忌的,不过,当时的顺治皇帝还算开明,同意了汤若望的意见,把《时宪历》稍加修改,更名为《西洋新历法》,从顺治二年、1645年开始颁行。
但是,新历法的颁布也不是一帆风顺的。
清朝负责天文的“钦天监”的有关领导们表示不服,他们认为古人留下的《大统历》才是正统,但是在几次预测天像的比赛中,汤若望的《西洋新历法》都取得了碾压式胜利,史书记载:《大统历》错一半,阿拉伯人的《回回历》错一时,但汤若望的《西洋新历法》是“时刻分秒、毫厘不爽”。
尽管这样,有人还是不甘心失败,他们在科学上比不过汤若望就开始文字上找麻烦,比如说《时宪历》中的“依西洋新法”等提法是想要毁灭我正统文化等,甚至还有提倡使用“新历法”的人被处决,史称“康熙历狱”。
直到康熙亲政后,朝廷才最后拍板决定使用“新历法”,这就是一直延续到今天的农历。
另外,作为一个农业国家,古人用“二十四节气”来指导日常生活和农业生产,但由于古代的历法不准,节气也就很不靠谱了,现在这个看着很科学的“二十四节气”也是西洋的传教士们根据《时宪历》重新修订的,只是借用了二十四节气的名字,确定方法和日期都完全不同。
后来的《紫金历》是根据《时宪历》修改出来的万年历。
历法确定后,春节是哪一天才能真正确定下来,但在明清时期,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并不是春节,而是冬至,因为冬至是最容易观测的节气,广东人现在还说“冬至大于年”。
直到1914年,袁世凯用法律把春节确定为节日,这才是“春节”的正式开始,和汉武帝半毛钱关系也没有。
此外,帮我们搞出农历的汤若望在1626年还撰写了“远镜说”。
北京古观象台副台长李东生女士说过:“汤若望编纂的‘远镜说’,是根据1616年德国法兰克福出版社出版的赛都利的著作编译而成的。这本书对伽利略望远镜的制作原理、功能、结构、使用方法都做了详尽的说明,通篇条理清楚、浅显易懂,图文并茂。所以专家学者认为,这是中国出版的最早的一部介绍西方光学理论和望远镜技术的启蒙著作。”
推荐阅读:央视和凤凰卫视,是时候学学英语了
加微信,防失联
朋友圈里有广告,介意的请慎重